style> #wennei .showanswer{font-size: 14px;margin-bottom: 10px} .g9{font-size: 14px;}
隐藏菜单
id_7广告位-99%*49
搜索
《夜书所见》译文及赏析(夜书所见译文加讲解)
人阅读
id_1广告位-95%*60

1

夜书所见

【宋】叶绍翁

萧萧⑴梧叶送寒声,

江上秋风动客情⑵。

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,

夜深篱落⑸一灯明。

【注释】

⑴萧萧:风声。梧:梧桐树。

⑵客情:旅客思乡之情。

⑶挑:读上声,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。

⑷促织:俗称蟋蟀,有的地区叫蛐蛐儿。

⑸篱落:篱笆。

【译文】

萧萧秋风吹动梧叶,送来阵阵寒意,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.家乡。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,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。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,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。

【赏析】

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,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、思念家乡,而着重于夜间小景。他深夜难眠,透过窗户,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。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。挑,读上声,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。“挑”字用得极为准确。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说:“这种景象就是姜夔《齐天乐》咏蟋蟀所谓:‘笑篱落呼烟,世间儿女。’”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:“以无知儿女之乐,反衬

《夜书所见》译文及赏析2

《夜书所见》原文

萧萧①梧叶送寒声,

江上秋风动客情②。

知有儿童挑③促织④,

夜深篱落⑤一灯明。

《夜书所见》译文

萧萧秋风吹动梧叶,送来阵阵寒意,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'家乡。

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,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。

夜书所见译文

《夜书所见》赏析

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,送来阵阵寒意,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。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,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、思念家乡,而着重于夜间小景。他深夜难眠,透过窗户,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。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。挑,读一声,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。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,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。 “挑”字用得极为准确。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,“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,是因为:夜深了,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。”

钱钟书《宋诗选注》说:“这种景象就是姜夔《齐天乐》咏蟋蟀所谓:‘笑篱落呼烟,世间儿女。’”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:“以无知儿女之乐,反衬出有心人之苦,最为入妙”「《白雨斋词话》卷二」,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。

《夜书所见》作者简介

叶绍翁,南宋中期诗人,字嗣宗,号靖逸,处州龙泉人。祖籍建安「今福建建瓯」,本姓李,后嗣于龙泉「今属浙江丽水」叶氏。生卒年不详。曾任朝廷小官。其学出自叶适,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,与真德秀交往甚密,与葛天民互相酬唱。有《四朝闻见录》、《靖逸小集》。

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,所著诗集《靖逸小集》。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,如《游园不值》:“应怜屐齿印苍苔,小扣柴扉久不开。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。”历来为人们所传诵。

《夜书所见》译文及赏析3

夜书所见

叶绍翁

萧萧梧叶送寒声,江上秋风动客情。

知有儿童挑促织,夜深篱落一灯明。

翻译/译文

萧萧秋风吹动梧叶,送来阵阵寒意,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。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,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。

注释

①萧萧:风声。

②客情:旅客思乡之情。

③挑:用细长的东西拨动。

④促织:俗称蟋蟀,有的地区又叫蛐蛐。

⑤篱落:篱笆。

英文商务邀请函

对古诗《夜书所见》新的理解

曾于多年前在人教网提出《夜书所见》中的“挑促织”不宜理解为“捉蟋蟀”而应为“斗蟋蟀”。同时诗意不宜理解为“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,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。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,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”而应是“(思念家乡时)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,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,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觉。”得到不少老师支持。人教社也在20xx年新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时,也把《夜书所见》原来解释“挑:捉。”改成“挑:用细长的东西拨弄。”但我们使用的教参《教师教学用书》仍然坚持用原来的“捉蟋蟀”的说法。由此使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留下了误区与瑕疵,失去古诗原有的唯美性。

其一,有老师说“南宋词人张镃(zī)在《满庭芳促织儿》写道:‘儿时曾记得,呼灯灌穴,敛步随音,任满身华影,独自追寻。’生动描写了儿童夜晚捕捉促织的情景。”于是说“知有儿童挑促织”也是描写“儿童在夜里捕捉蟋蟀。”这种说法是片面的,怎能以张镃小时候在夜里捉蟋蟀就能说《夜书所见》里所写的儿童一定也要在夜深时捉蟋蟀呢,难道说儿童夜深就不能斗蟋蟀吗?

其二,更有老师在指导孩子们学习的刊物上说道:“细细想来,孩子是想在夜里得到促织,而不是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”、“白天是很难捉到促织的.,只有在夜晚才还容易捉到”、“促织是住在地表以下的,儿童要捉到它,就需要用木棍等器物去翻动泥土才能找到”。这些说法是有待考证的。第一,有过捉蟋蟀、斗蟋蟀经历的人都会知道:(儿童)捕捉促织主要是因为爱玩蟋蟀,而非“不想在秋夜的灯下玩促织”;第二,夜晚拿着灯笼捉蟋蟀绝对比白天难捉到。在白天,促织很难逃过捕捉者的目光,晚上就不同了,促织只要有机会一跳,不要说古时的灯笼,就连现在拿着手电筒,也难跟踪上。第三,捉蟋蟀很多也不用反动泥土。“七月在野,八月在宇,九月在户,十月蟋蟀入我床下”入秋捕获的斗蟋绝大多数都不“住在地表以下”。如不改变老师们这种解释,岂不是误导了学生!

再三,如按原理解古诗去看,全诗的结构就变得有瑕疵,理解“客情”不符合常情。一、二句“萧萧秋风吹动梧叶发出声音和拂面秋风,催起我的思念感情!”三、四句“又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,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啊!又催起我的怀念感情。”本人认为,这样的理解显然不符合诗中“动”“知”两字的承接作用。一、二句所写事物已经触动了诗人的“客情”,三、四句理应抒发“客情”,不该又描写眼前事物。再者客居他乡的诗人的“客情”更应是记挂家中亲人,而不会想自己童年的事情。以诗人叶绍翁的作诗才能,来看是不会犯如此败笔。

最后,容笔者再次谈谈对全诗的理解。

夜书所见(xiàn)

萧萧梧叶送寒声,江上秋风动客情。

知有儿童挑(tiǎo)促织,夜深篱落一灯明。

(题目)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。(全诗)萧萧秋风吹动梧叶,送来阵阵寒意,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。最记挂的是自己疼爱孩子,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,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。

在教学上,如果我们自己的观点看法是对的,就得拿出理论依据去坚持,如果我们自己的观点看法是有误的,就果断地改正,才是我们的教学正道。

  推荐阅读

  《木兰诗》教案(木兰诗教案简写)

  简短的幸福优美句子68条(简短的幸福优美句子)

  水的诗歌自编_水的诗歌

查看更多相似文章
  • id_5广告位-99%*100
发表评论
畅言评论-后台-模板-公共模板变量-评论模板中修改
  • id_2广告位-99%*100
  • id_3广告位-99%*100
  • id_3广告位-99%*100

最新文章

推荐阅读
你可能感兴趣

©Copyright ©2007-2016 kaitao.moban5.net (开淘网)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QQ:2775252566 鲁ICP备10002597号-1  

网上开店
淘宝运营
活动大促
其他

©Copyright ©2007-2016 kaitao.moban5.net (开淘网) All Rights Reserved 合作QQ:2775252566 鲁ICP备10002597号-1